55.21 审视(4)
我没有作声。或许是的,人总是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,即便朝夕相处。
如果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一个,哪怕只有一个,像我和修兵一样仅凭一个眼神就可以互通心意的人,无论他是什么人,那已是此生莫大的幸运了。
而这种幸运总归难得,所以弥足珍贵。
我想我已经明白马尔科的意思了。
“你想要重新审视这份感情吗?”
“是啊,”他笑着回答,“我一点都不了解她却说什么喜欢……那不是太肤浅了吗?”
那样的“喜欢”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感动。我懂他的意思,但他为什么笑呢?
这又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话题,笑容即便出现在他脸上,看起来也只像是传说中的“故作轻松”——我琢磨着,忽闻一声叹息,马尔科演都不演。
我是没有心,没有感情,但我一直在学习,只要见过的情景大多可以理解。只有纯粹突发的事件我毫无头绪,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。
而马尔科这种表现,在每周一次的文化讨论会上修兵曾教过我——它是一种自嘲、惆怅与无奈。
离愁别绪,最是烦忧。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
我可以理解的,那是惆怅啊……
即便我不能真正感受它,但只要我知道它是什么,它就不再是无法探知的黑洞,而是可以解决的问题——尤其对于我而言。
“可是,马尔科……”
“恩?”
我无法安慰他的情绪,但我可以在他陷入困境时告诉他一些客观的道理。
我要提醒他:“喜欢和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,两者不存在充分必要的联系——如果喜欢发生在了解之前,就是一见钟情;如果喜欢发生在了解之后,就变成日久生情。理论上,了不了解并不影响喜不喜欢。”
喜欢难道不是一种“感觉”吗?我看小说上都这么写。
喜欢的发生毫无缘由,甚至根本是反理智的存在,所以“一见钟情”才尤其动人,充斥着历史洪流滚滚而过、人在其中扁舟一叶的宿命感。
喜欢就是喜欢,眼神碰撞出的火花无罪。
马尔科所谓的那种已经脱离“喜欢”的范畴了。
他对于自己的要求好高呀。高要求是好事,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,未经审视的感情也一样——但我想他没有任何必要因此苛责自己。
他是人,不是机器。他可以追求完美,却没有必要因为不够完美而自我攻击。
完全没有这个必要。
在我看来他未免太过温柔了,指向自己的矛头过分锐利。但我始终认为,温柔的人最应该被温柔对待。
我想要表达我的观点,审视固然是好事,但必须在没有矫枉过正的前提下。
“……我不太赞同你刚才的话,”我认为我有必要和马尔科谈一谈。即便我不是当事双方,但我也已经不可避免地左右了结局。
“嗯,那你说说看?”马尔科低下了头,愿意倾听。
“我认为对一个人不了解却心生出喜欢,这种喜欢本身并不‘肤浅’。”
“喜欢本就没有理由,是一种微妙的‘感觉’,不存在逻辑和道理。就好像天上飘过一朵云,它形状特别,你感觉喜欢,喜欢就好,这种感觉自然而然,并不肤浅,你也不会因为喜欢一朵云,去深入了解它的过去……”
用“肤浅”这个词去形容和定义他的感情并不恰当。审视固然是好的,但没有任何必要尖锐地指向自己。
但我没有来得及开口,他先问我:“那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?”
“知道,”我点点头,“当然知道。”
我可太知道他在说什么了,毕竟恋爱小说里都这么写!
一见钟情也好,日久生情也罢,都不过是故事发生的形式,决定巧克力形状的模具。但撕开包装、送入嘴里,巧克力都是同一种口感,遵循了同一个剧本——
首先是在某一个瞬间,一方对另一方,或者双方同时产生了“异样的情愫”;
然后产生了“吸引”:一方或者双方都带上“有色眼镜”,在情不自禁接近对方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对方的“优点”,诸多的优点逐渐塑造出一个足够优秀,以至于可谓“完美”的恋人;
接着会有一次特别的契机,可以发现对方“特别”的一面——这种“特别”可以是“可怜”“可爱”“可恨”……什么都好,它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的存在将会打破自诩“完美”的想象,使自以为是的爱恋真实落地;
最后,倘若能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,能包容彼此的缺点,就会逐渐沉沦其中,不可自拔,由此,牢不可破的爱情产生了;而倘若不能,则触发Bad End结局。
马尔科对喜欢的人评价极高,想必已经过了第二阶段。
而他所谓的“审视”,在我看来,就是那场“特别的契机”。由此会揭开真相,马尔科也会借此机会,分辨“不完美的真实”和“完美的想象”。
于是他说的不是“喜欢”,而是“爱”。
因为经过真正的审视,那种欢呼雀跃的欣喜已不再单纯的情绪冲动;它经过了沉淀,层层解析,蜕变成泾渭分明的清晰认知和权衡过后的包容接纳。
那种感情将夹杂起冷静的思考,不再是一腔热血的火山喷发,会更像是喷发后地面上流淌的岩浆,仍然炽热,但又多了一份收敛,背负上了一份责任和义务。
喜欢是单纯的心跳,转瞬即逝的欢愉。
爱可不是。
我固然感觉不到它们的区别,但我看书,书上都这么写!
“……只有通过考验的HE才是HE,否则一律按BE处理!”
“HE?”
“嗯,Happy End,两个人会在一起!”
“是吗,”马尔科微微拧眉,“那就是说没有经过考验,在你这里并不算是一个好结局,是么?”
“是的。”我不喜欢Bad End故事,我和修兵都是坚定的Happy End党。
因为根据恋爱心理学,起始阶段一定是迷恋上了一个“虚构”的人。
倘若不能在爱恋之后,坦然接受真实的对方,那意味着主人翁自始至终的感情都与对方无关。所谓的“爱情”也不过是一场“自以为是”的妄想,孤芳自赏的“表演”——他或许爱得如痴如醉,但他爱的终归是投影、是想象、是他自己。
他可能会想象着,并给幻想中的“爱人”买上一双粉红色的高跟鞋,然后送给一位失去双腿的小姐——即便主人公充满满满的爱意,那也不是恋爱小说,而是恐怖故事。
我不认可那样的感情,嗑CP的要点在于双方互动,绝不是哪一方的自我感动。身为“嗑学家”,我万分赞同马尔科的选择。
这很睿智——感情需要审视!
只有经过审视还始终如一的选择,才是真正的HE!否则只是虚假的繁荣,即便大结局时一团祥和、心心相印,执子之手、生死与共,大结局后也未必经得起风浪。
所以我是真的理解他。
我真的知道他在说什么,即便我没有心,也没有感情。
“真正应该被审视的是过多的幻想,但‘喜欢’的感觉本身没有错,对吗?”
“嗯,对,”马尔科说,“是这样……”
“既然如此,”我要纠正他不妥的用词,“你的喜欢不是肤浅的,不要这样说!所有的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!”
“即便是自以为是的喜欢?”
“当然了!”我脱口而出,“不是只有伟岸的情绪才是情绪啊……”
“那样空泛的喜欢有什么意义呢?”
“存在本身就是意义。”
“可它是无用的存在。”
“存在就是存在。有用无用只是人为的定义。”
……
马尔科都在说什么啊?他对我笑着,展露着乐观的面容,说着悲观的话语。
我的声音已经因为辩驳而加大。再这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ydxs8.cc】